南巷清风 > 历史军事 > 十国江山风月 > 第260章 流民与日俱增

第260章 流民与日俱增(1 / 2)

说真的,大明军现在的战争潜力的确够大。

只要杨骁愿意,拉起一支十多万人的大军,都不成问题。

但是时间一长,这么多的兵马难免会把大明军的财政拖垮。

实在养不起!

杨骁搞出的这三万“府兵”,实则是挂羊头卖狗肉。

因为,按照杨骁的打算,大明军的府兵在日常训练、武器装备、军需补给等方面,跟正规军(职业军人)是别无二致的。

让他们平时屯田、放牧,接受军事训练,战时才从军打仗,其实是杨骁对外的一套说辞罢了。

“另外。”

杨骁又道:“凡我大明军之战兵,必须要一半汉人,一半蕃人,尽可能保持平衡,一视同仁。”

“诺。”

杨骁的用意,不外乎是想防止日后军中可能出现的哗变事件。

在这之前,大明军治下的汉人少,而蕃人多,尤其是以党项人居多。

因此,杨骁不得不吸纳许多蕃人当兵打仗。

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。

好处在于蕃人自幼长于马背上,弓马娴熟,他们稍微经过军事训练,配备精良的武器装备,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了。

坏处就在于蕃人的一些不确定性。

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。

这可不是一句空话。

杨骁现在依靠铁血手腕征服了大明军治下的蕃人,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,但是怀有异心之人仍是不少。

难道在杨骁对蕃兵的族人挥起屠刀的时候,他们还能视若无睹吗?

譬如,在这一次的党项之乱中,就有一部分的党项族出身的蕃兵蕃将跟着进行叛乱。

这是杨骁所不能容忍的事情。

“对了。”

杨骁忽然想起一件事,把目光放在魏仁浦的身上,询问道:“道济,迄今为止,我大明军安置了多少流民?”

闻言,魏仁浦回答道:“主公,从中原、三辅一带到我大明军定居的流民,如今约有三十万之众。而且,与日俱增!”

“中原的濮州、澶州、许州、曹州等地,接连遭受了水灾、旱灾、蝗灾等灾害,没了生计,走投无路,所以响应朝廷的号召,拖家带口的来到大明镇定居。”

“至于三秦之地的流民,则是受了战乱之苦。”

“主公平定三镇之乱的时候,应当亲眼目睹过百姓的惨状。到处都是饥民,饿殍千里,承蒙主公仁德,用了从蜀国那里缴获来的军粮接济难民。”

“所以,三辅的百姓对主公甚是感激,又听闻我大明镇吸纳流民,他们就争相北上,请求归附。”

杨骁点了点头,颇感欣慰。

他之前所做的事情,终究是没有白费的。

在原来的历史上,三镇之乱后,关中因为战乱、饥荒的缘故,至少锐减了几十万的人口。

现在,则是因为杨骁的缘故,许多人都能幸免于难。

一部分实在安置不了的百姓,他们只好拖家带口的迁徙到大明镇,归于杨骁治下。

说到底,这就是杨骁德高望重所带来的好处!

别人他们信不过,关中的百姓只认杨骁!

“主公,有些话,属下不知道当讲不当讲?”

魏仁浦皱了皱眉头,欲言又止。

“说说看。”

“主公,这大半年来,涌入我大明镇的百姓,实在是太多了。”

魏仁浦叹气道:“中原那里,天灾人祸不断,百姓没了活路,为乞活,他们一定会不远千里的赶来大明镇。”

“流民们源源不断的来此,如何安置他们,却成了棘手的问题。”

听到这话,杨骁眯起了眼睛,颇为疑惑的道:“丰州滩本就地广人稀,怎能安置不下数十万的流民?”

魏仁浦苦笑一声,说道:“主公,如果按照寻常办法,我大明军安置上百万的流民也不在话下。”

“然,主公你别忘了,丰州滩原来可是水草丰美,盛产良马之地。”

“这么多的流民,若是一一安置到位,要把多少的牧场改为田地?”

“如此改牧为田,丰州滩的草原就会遭到严重破坏。”

“虽是沃野千里,蓄积饶多,却也无法再盛产多少良驹宝马了。”

“……”

杨骁为之沉默了。

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很骨感。

数十万的流民进入丰州滩,肯定会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,造成严重的影响。

丰州滩,土地肥沃,适宜放牧,也合适耕种,有着“塞上江南”之称。

只要杨骁愿意,要不了多久,丰州滩就能被开垦出良田万亩。

但,这样所导致的结果,就是丰州滩的植被遭到大量破坏,原来的牧场变成农田,牧民们就没办法养育那么多的牛羊骏马。

其余畜牧且不说,马匹作为冷兵器时代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,杨骁岂能轻易摒弃?

他还想着以后依靠丰州滩所产出的河曲大马,组建一支庞大的骑兵队伍,去跟契丹人作战,收复燕云十六州。

现在,如果丰州滩再也养育不了那么多的战马,杨骁的这种想法就会成为镜花水月,一场空谈罢了。

最新小说: 家父诸葛亮,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世子爷别虐,娇奴儿嫁你大哥了 被判无妻徒刑,冷少跪地求原谅 诡秘:风暴老鸽不鸽还是风暴老鸽 亮剑:老李要枪不要! 怜娇奴,禁欲权臣夜夜宠 重生七零,禁欲硬汉夜夜宠 前妻下落不明,渣总夜夜发疯 求生游戏:我的手指能无限爆金币 团宠八零:嫁最猛硬汉生最萌崽崽